仅需5元就可把锚文本外链
一键发布到200个新闻外链网站上

丹东教育资讯视频热线:丹东市教育局联系方式一览

丹东教育资讯视频热线:丹东市教育局联系方式一览

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联系电话
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联系电话:0415-2125578
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办公室是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机构,承担着推动、引导、统筹、监管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公开工作的职责。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是丹东市人民政府设立的职能机构,是负责管理丹东市教育事务的部门,现任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主任为马文艳。
一、信息公开主管机构和执行机构
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办公室是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机构,承担着推动、引导、统筹、监管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公开工作的职责。
执行机构名称: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办公室
办公地点:丹东市振兴区八纬路64号
办公时间:9:00—11:3013:00—17:00(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
联系电话:0415-2305570
传真号码:0415-2305629
二、主动公开
1.公开范围
遵循公平、公正、合法、便民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办公室依据《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依法向社会主动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群众广泛了解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政府信息,以及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并遵照上级行政机关部署,结合实际工作持续增加主动公开内容。
2.公开内容
(1)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职责分工;
(2)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职能、机构设置、联系方式;
(3)教育行政部门规范性文件;
(4)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公开的文件及解读;
(5)教育行政部门重要会议的主要内容;
(6)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工作;
(7)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工作报告执行情况;
(8)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9)其他需要公开的政府信息。
3.信息分类和编排体系
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按照组合分类编排。包括“机构设置、教育要闻、教育动态、规划信息、预算/决算、政策解读、建议提案、通知公告、政务咨询、调查征集、办事指南”等内容。
4.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将通过丹东市教育行政部门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开。
5.公开时限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自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丹东满族特色酸汤子的起源发展史和制作工艺
名称:酸汤子
产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描述
文字
Title酸汤子
满族特色食品。将玉米发酵后磨成浓稠状,过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面团,即汤子面,细腻,金黄,略带酸味。食用时将锅中放底油,用葱末或加少许青菜炒锅,待炒出香味加汤,烧开后,将煮得生熟各半的汤子面团用特制的汤子套挤压到锅中,待煮熟后连汤盛出即可食用。还可将用清水煮好的汤子捞出,拌上用肉类、鸡蛋等加淀粉调制的卤或其他调料食用。汤子味道微酸,柔软,另有一种独特香味。
您的查询关键词都已标明如下:满族特色酸汤(点击查询词,可以跳到它在文中首次出现的位置)
如果打开速度慢,您可以尝试打开无图片的快照
(百度和网页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仅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当前位置:网校首页∷三年级∷课外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满族
转自: 2004年1月5日19:51
满族
满族,现有人口9821180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汉代称“(扌邑)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革末)(左革歇左)”,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对祖国的建设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莽势歌舞
满族在历史上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时,满族祖先(革末)(左革歇左)人派使者去长安见隋文帝“高祖(文帝)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革末)(左革歇左)后裔女真人有这样的习俗:女子成年后,行歌于途,歌唱自己的身世、姿色、技能,以寻找伴侣。到努尔哈赤兴起后,也继承了满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每逢佳节、喜庆、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其中“莽势舞”最具代表性。这种民间舞多在新岁和喜庆之日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成双对舞,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莽势舞进入宫廷后,由自娱性舞蹈变成表演性的庆典舞,改名为庆隆舞,场面壮观,规模宏大。往往司琵琶、三弦、奚琴、筝等乐器的就有60多人,伴唱的13人,舞蹈者58人。
服饰有严格规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寿字袍豹皮褂,伴唱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黄画皮套,黑羊皮套,朝服等。并戴有各种假面具,做骑马射击等动作。这种舞多

等待。并戴着各式各样的假面,进行骑马射击等动作。此类舞蹈多源自满族的狩猎生活与军旅生涯的演变。此外,民间还有“野人舞”、“笊篱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萨满舞”等多种舞蹈。

满族民歌同样丰富多彩,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曲。满族人自幼便在母亲的“悠车曲”中成长,“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补哇……”这首歌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满族的风俗歌曲也颇具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洞房花烛夜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众多祭祀歌曲都感人至深。满族民歌大多采用五声音阶,结构简洁,旋律流畅,情感真挚。

至今,在边远的满族聚居地爱珲等地,依然保留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歌舞。同时,这一璀璨的文化遗产也受到了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后的莽式空齐舞,再次登上舞台,开创了满族舞蹈艺术的新篇章。

漫谈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饰之一,在国际服饰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旗袍源于满族古老的服饰。

旗袍,在满语中被称为“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所穿的衣袍。

清初的衣袍式样有以下几个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指窄袖口,加上一块半圆形袖头,形状类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时束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保暖。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军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多为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驰骋显得十分精神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耕,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至本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大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潮流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了今日各种各样注重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女性的体形和温柔的性格、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女性的喜爱和赞赏。

一家售卖满族服装的店铺

风味糕点

糕点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糕点是用粘米制成的。有豆面糕点、苏叶糕点和粘糕糕点等。豆面糕点是先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入豆面蒸制而成。这种糕点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道香可口。苏叶糕点是先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糕点是先用大黄米浸泡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即成。这种糕点可以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既香又甜。

满族的糕点很耐饿,便于携带,风味独特,至今仍是颇受欢迎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糕点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制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布袋过滤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有时发酵过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在辽宁叫“(左火右叉)子”。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臭米子”。

萨其玛是闻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满族的一种传统糕点——搓条糕点。制作搓条糕点先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搓条糕点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这种糕点色、香、味、形俱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糕点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窝头,酥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此外,还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数,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

苏叶子饼是满族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

“落草”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干草既可防湿,又可以御寒。

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烤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射的男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如生人不慎闯入,还得做一碗汤送来,称为“还奶”。小孩落生,要请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长得好的人第一个到产房,谓之“踩生”。据说谁踩的生,孩子长大后就象谁。

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热水等。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浴。边洗边唱:“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

边吟唱:“洗发,成王侯;洗腰,代代超越;洗面,做县令,洗臀沟,当州官”。老太太手持一根大葱连击婴儿三次,同时吟诵:“一击聪慧,二击机敏,三击清晰透彻”。击打完毕,孩子的父亲将葱抛至屋顶,亲友们纷纷道贺。
孩子满月时,将悬挂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回,系于子孙绳上,放置于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中。袋旁供奉着“佛托妈妈”,她是保佑婴儿的神灵。满族人家在春秋两季,会祭祀佛头妈妈以求得福祉。祭祀时,将子孙绳从神位前延伸至院中柳枝,家族未婚男女和怀抱婴儿的妇女跪拜于案前,众人鞠躬。萨满用柳枝蘸水洒向孩子头部,再让孩子在香碟前熏香,寓意驱除邪气。随后,取下子孙绳上的彩线,套在孩子脖子上。三天后,将彩线收回并储存于子孙袋中。因彩线被称为“锁线”,故此习俗称为“换锁”。
婴儿满月后,会使用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传统方式。悠车由薄木板制成,长2米,宽1.5米,两头呈圆形,底部封闭,形状如船。用四根绳子悬挂于房梁上,离地面一定高度,将孩子放置于悠车内。婴儿哭闹时喂奶,不哭时摇晃,非常方便,母亲还能兼顾家务。满族人家生下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
为了避免孩子从悠车上跌落,并考虑孩子长大后射箭时手臂保持平直,骑马时腿部姿势端正,因此将孩子的手臂肘部、腿部膝盖、脚踝处用带子绑住,使其无法动弹,只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材多健硕,很少有驼背弯腰的情况。满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填充枕头,垫在孩子头部,俗称“睡扁头”。

赞(0)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帮发外链网 » 丹东教育资讯视频热线:丹东市教育局联系方式一览